经历了持续2年的市场寒冬和规模下滑,2025开年,医疗影像设备出现回暖迹象——今年1月,行业市场规模同比增长,压抑已久的需求被集中发布的设备更新项目释放,2025行业有望回到正常增长。
以过去6年为尺,按销售额进行细分市场排序,在影像设备领域:超声与CT市场规模基本相当,占比均为12%、MRI占比11%、DSA占比5%左右,几者构成行业主要赛点。
从销量角度看,对比2019年 VS 2024年数据,可以更进一步感受细致划分领域变化:
超声,外资从82%,降至58%;2024年迈瑞占据近1/3市场(32%)、GE医疗16%、飞利浦12%、开立7%,东软+西门子医疗占比7%,剩余厂家占比26%。
CT,外资从89%,降至64%;2024年联影占比29%、GE医疗22%、西门子医疗16%、东软11%、飞利浦7%,佳能、万东、安科、明峰在第二梯队难以破局。
MRI,外资从93%,降至69%;联影正在强力追赶GE医疗和西门子医疗,三者占比趋于接近,共为第一梯队、飞利浦占比11%,东软、万东、安科为第二梯队。
DSA,外资从100%,降至92%;飞利浦守住优势,占比47.3%、西门子医疗26%、GE医疗15%,联影、东软、万东追赶缓慢。
1955年,万东医疗的前身北京医用射线机厂成立,自主研发开始上路。直至今日,医疗影像国产替代历程刚好走过70年。
GE医疗——聚焦精准医疗,大力投入核医学2月13日,GE医疗发布2024全年财报,中国区营收23.6亿美元,同比-15%,Q4中国影像和超声业务仍然受到逆风影响。在今年J.P.Morgan健康大会上,GE医疗CEO Peter Arduini重申了其精准医疗战略——在接下来的12至18个月内,将专注于开发尖端产品、优化业务以提升利润率、实现精准医疗、拓展经常性收入模式以及进行并购活动。投资并购方面,为分享肿瘤药物特别是核药的创新成果,影像设备厂家正在加码放射治疗诊断业务——既为核药公司可以提供支持,也逐步加强PET扫描所需的放射性药物,一举两得。
1月,GE医疗从住友化学手中收购日本领先的放射性制药公司 Nihon Medi-Physics (NMP) 剩余50%的股份,对公司全面接管。并相继投资1.38亿美元用于爱尔兰造影剂制造工厂的扩建,扩大产能效益。2025-2026年,GE医疗预计将推出众多新产品,这中间还包括全身PET系统、光子计数CT等。
中国区:2024年,GE医疗通过几个方面大力加码核医学领域。去年进博会上,GE医疗与诺华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,双方将致力于放射配体显像和放射配体疗法领域,共同建立诊疗一体化中心。此外,GE医疗带来其首款AI和深度学习技术赋能全影像链的数字化PET/CT设备——MAX Apollo的中国首展,这款设备目前在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上展现了巨大潜力。作为未来发力核医学的支持力量。1月15日,GE医疗宣布加码成都,将产线从回旋加速器拓展至整个核医学影像链。其全产品线%。
飞利浦——多策略应对中国市场变局2月19日,飞利浦发布2024全年财报,中国区双位数下滑,同样在寻求变革之道。今年,飞利浦的目标是将资源集中在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更大规模和财务影响力的领域”,因此一些“断舍离”的瘦身动作和公司整体重塑周期还在持续。
接近75%,全球CT产品线%国产化。医疗信息化方面,飞利浦主要以与本土企业合作的模式进行。比如战略投资医疗信息化上市公司创业慧康、与神州医疗合作开发的神飞云5.0智能诊疗生态平台,解决AI影像大规模落地问题。
当下,飞利浦中国正以超声、血管机等优势业务为驱动,整合一系列一体化产品,围绕心血管、肿瘤等重要疾病领域进行变革驱动。
发布2025Q1财报(截至2025年1月29日的三个月),该季度中国区收入同比-6%,营收6.18亿欧元。影像、诊断、瓦里安、临床治疗四大业务均有下滑,“订单和营收的绝对值处于稳定但较低的水平。”去年12月,西门子医疗收购诺华旗下Advanced Accelerator Applications(AAA)分子影像部门,收获PET扫描所需的诊断放射性药物,正面硬刚GE医疗。
自320排CT推出后,CT行业内就集体放弃了探测器排数大战,转向能量成像领域。其中一条路就是对探测器的原材料进行革新,引入特殊半导体制成的光子计数探测器,制成“
”。*光子计数CT能够直接检测每个X射线光子的能量,以此来实现能量分辨成像,提供更丰富的组织成分信息。有研究显示,光子计数CT可将介入检查的需求减少50%以上,同时也降低了侵入性诊断手术的相关风险,比如冠状动脉检查,可以用即时成像来判断是不是真的存在需要治疗的狭窄。
截至目前,西门子医疗在该领域一枝独秀,旗下光子计数CT已通过FDA、CE、NMPA等认证。在2025Q1财报中,西门子医疗表示,光子计数 CT 在营收和利润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,驱动了CT业务的整体增长。中国区也获得多家顶级医院的购置,据公开对外招标信息,每台超过4900万元。
,承担DSA设备和磁共振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功能,包括西门子医疗全球最新发布的DryCool创新超导磁体。截至目前,西门子医疗供应链本土化率已超过80%,全产品线年医疗器械博览会春季展(CMEF)期间,西门子医疗发布6D血管造影系统 “新飞天”,与其目前国内上市的三款DSA产品作为补充,以期进一步巩固DSA领域的优势地位。
。近2年平均每年提升3%,并从一级医院逐步向二、三级医院渗透。全球和出海是另外一个重要驱动和必选项。2025开年,联影医疗、东软医疗先后宣布全球装机CT数量达到
。迈瑞作为国产出海的佼佼者,海外营收占比正在逼近40%。但也必须承认的是,国内高端医疗影像市场仍有尚未逾越的高墙,尤其是DSA和技术门槛较高的PET-MR及PET-CT。
仅从营收角度看,双方整体规模还差着一个数量级——GPS三家2024上半年中国区总体收入约225亿人民币,而联影、迈瑞(医学影像业务)、万东三家整体营收不过103亿人民币。
中国大型医学影像设备长期落后国际10-20年,核心零部件是必须突破的关卡。虽然目前联影已经实现CT探测器的自研自产,但高端球管和高压发生器还是主要依赖对外采购。不过其核心零部件“仓库”最为充足的是MRI产品,除芯片外购,其余核心原材料均实现自研自产。目前联影、东软都实现了3.0T超导磁体的量产。在行业最前沿的光子计数CT领域,国内企业也正尝试从源头出手,自主掌握材料制备技术。
,AI是下一个时代医学影像竞争的最大变量。医学影像从本质上来说,就是一门“信息解码”的学问。影像医生的工作就是获取体内解刨学图像、用物理学数据描述出来,并最终解释为生物学意义。
在这之中,设备厂家要做的是尽其所能地,在最少的扫描次数中,提供最多的信息。
而AI在影像诊断每一个环节都有“助手”潜力。目前,国际主流方向均是将AI嵌入整体诊断解决方案之中,截至目前:
已有10余款AI应用已获批FDA及CE认证,整体已经布局了10+AI平台、100+AI应用,从数量来看已是全球前列。
有行业专家分析,如果说此前AI影像诊断“1.0-2.0阶段”大多分布在在提高效率、方便操作、减少误差的范畴。那么未来AI影像诊断3.0时代,行业期待的是,AI能够超越人类视觉和认知的范围,
这不是天方夜谭,参考人脸识别技术已超越人眼水平,直接通过影像信息确定肺部结节是良性还是癌前病变,并非完全不可能。从本质上说,谁能借助生成式AI的浪潮,做到这一点,谁就有机会赢在下一个10年。
县域医共体建设浪潮汹涌而来,成为行业内最炙手可热的增量市场。新战场比拼之中,国产产品因全球闻名的“卷”和性价比成为下沉市场的有力竞争者。而MNC要参与到竞争中来,必须要有16排、32排等极具性价比的中低端CT产品,可选路径有二:一是拓宽产品管线;二是与民企合作。看他山之石,这种思考与行动已经在IVD设备领域蔚然成势,比如贝克曼库尔特与国产企业合作,推出本土化创新品牌“贝华康”、罗氏诊断推出为中国基层医院量身定制版的自动化流水线......总体来看,
政策层面上,关于国产产品的“终极定义”终于在争议中等来更新——去年12月,国家财政部起草发布了《关于政府采购领域本国产品质量标准及实施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(征求意见稿)》,计划于未来3-5年实施——国产产品的身份,将有明确的数字指标来界定。具体而言,政策实施将带来两重变化:一是要求在国内生产的部分要达到相应的成本比例,以及核心部件和关键工序要在国内生产、在国内完成;二是被认定为本国产品后,拟给予20%的价格评审优惠,而非本国产品则不能享受支持政策。
此外,2月14日,工业与信息化部、财政部、海关总署、国家税务总局、国家能源联合发布
,宣布除主磁场强度大于5.0T和大于9.4T的临床前(动物)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之外,其他所有技术规格的PET、CT、MRI类影像设备进口均不再予以免税。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,国产在以上领域已具备自主制造的能力;另一方面,“免税金牌”不再,外企为了守住优势,国产化深度和广度都将持续升级。未来,无法突破高端的厂商将不再具备参与游戏的资格,国内少数几家厂商将与跨国公司展开激烈竞争。